經銷商毛利達50%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 今年1月———5月閩南地區(廈漳泉)進口葡萄酒672.5萬升,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78.4%。其中5月份當月進口量創歷史新高,進口180.1萬升,同比增長1.1倍,環比增長60.6%。之所以葡萄酒進口量增速如此驚人,在業內人士看來當然是因為“有利可圖”。
據一家本地專做進口紅酒生意的陳先生介紹,以他們最便宜的酒為例,從澳洲拿貨,每瓶酒大概三四澳元,折合人民幣20元左右。到國內每瓶成本也就是30元左右,公司再以每瓶40多元的價格賣給經銷商,可以獲得30%左右的毛利。經銷商則以每瓶80元—100元的價格賣出去,毛利達50%。
陳先生表示,酒的價格與銷售渠道的關系甚至比與酒本身的關系要大,若是在專賣店、酒吧,銷售的價格要比在超市高得多。
2歐元進口賣300元
“成本一二十元的東西,進口后卻要賣個三四百元,這就是目前進口葡萄酒的經濟學。”陳先生透露,一般在國外超市里的葡萄酒,每瓶價格在2歐元左右,若是去酒莊進貨,價格更便宜,一般每瓶1歐元的酒已經很不錯了。而一般進口葡萄酒的原價折合人民幣約20元,加運費平均每瓶2元,納稅(關稅14%、增值稅17%、消費稅10%)之后的到岸成本為30元左右,倉儲和本地運輸、人工費用合計2元,售前成本大約每瓶32元。
而上述每瓶約30元的葡萄酒,經銷商一般要以每瓶60元左右的價格供應給超市或商場,之后再加價10%到15%銷售,而到消費者手中每瓶就成七八十元了。一旦進入西餐廳,則按經銷商供貨價的2倍———2.5倍賣給消費者。進入酒店的葡萄酒,身價更陡增3倍—4倍,售價可達每瓶300元左右。
“當然,進入酒店又是葡萄酒的一個重要銷售渠道,經銷商為了進入酒店必須依照行規付出高昂的進場費,這部分成本最終還是要被轉嫁給消費者了。”該紅酒進口商表示,這也是行業內皆知的“潛規則”,大家對此既痛恨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