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消費者在選購紅酒
“這是原瓶進口的,批發價100多元,到了超市、酒莊等零售環節,價格一般會翻一倍;而到了酒店就更不用說了,一般是翻兩倍。”在采訪進口紅酒過程中,很多進口商、批發商對酒店中紅酒高價銷售現象習以為常。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酒的品質和價格基本符合價值規律,但紅酒的好壞很大程度上與個人口味有關,一瓶品質過關的紅酒,只要個人喜歡,它就是好酒。市場上進口紅酒價格差異巨大,與流通環節成本、消費者對酒文化的缺乏等諸多因素有關。
原瓶進口紅酒成本均價約50元
根據寧波保稅區市場物流合作局介紹,寧波保稅區進口的紅酒每升價格為4.5美元,每瓶以0.75升計,約為4美元,加上48.2%的各類稅(含關稅、消費稅、增值稅等)和1美元左右的物流等成本,每瓶的成本價約7美元左右,折合成人民幣,每瓶的成本價約為50元。
由于保稅區紅酒均為原瓶進口,均價50元一瓶的成本價對進口紅酒而言還算是高的,散裝進口的葡萄酒成本則更加低。有數據顯示,2010年一季度,我國進口2升以上容量的散裝葡萄酒2267萬升,進口均價僅為0.86美元/升,算上稅收、灌裝、酒瓶包裝等費用,一瓶750ml進口葡萄酒成本還不到20元。
流通成本“喝高”紅酒身價
“我們這里零售100多元一瓶的卡斯特系列紅酒,到了飯店大概要賣300元,而我們的批發價只要50多元。”在保稅區一家酒莊里,一名銷售人員告訴筆者。進口紅酒從批發到飯店,身價連滾翻,為什么還是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業內人士道出了個中緣由。
“飯店里的價格高,關鍵在于高額的進場費用。為了到飯店銷售紅酒,我曾接觸過一些飯店負責人,大多數要收取‘進場費’。”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紅酒經營者說,而這筆所謂的“進場費”,低的20萬元,高的100多萬元,同時,根據和飯店合作模式不同,酒類經營者還要與飯店進行利潤分成。“這么高的成本,不賣高價不行呀。”
此外,還有一些酒水經營者透露,現在紅酒銷售相當激烈,為推銷自己的紅酒給服務員支付“開瓶費”已成為紅酒銷售的潛規則,開瓶費低的20元,高的有五六十元,“這樣服務員才愿意推銷你的酒呀。”而這些開瓶費最終將算到消費者的頭上。
消費者一知半解助長酒價
消費者對紅酒的不熟悉,也是一些飯店敢高價賣進口紅酒的原因。筆者調查發現,進口紅酒品牌眾多,除了一些國際大牌外總體品牌知名度不高,使其價格不如國產紅酒一樣透明化。在寧波口岸每年進口的紅酒品牌就有1000多個,在一家超市,筆者就發現那里銷售的進口紅酒有100多種。而筆者隨機調查十名喝過紅酒的人士,只有一半明確知道進口紅酒有等級之分,但卻說不出什么樣的等級代表什么樣的酒。“因為消費者不懂酒,再加上一些飯店推銷員會利用請客者好面子的心理,在進口紅酒的定價上有些亂。”業內人士表示。
高額的紅酒流通成本也許是酒水銷售鏈的痼疾,但消費者自身的紅酒知識有助于理性選購紅酒。葡萄酒不是越貴越好,法國一名葡萄酒品酒專家來寧波時曾說過:適合自己口味的酒就是好酒。
在國外,葡萄酒經常被用作配餐,如開胃、佐餐或在吃甜品和餐后喝一點,消費者更注重酒的口感。作為一種進口商品,根據我國相關法規必須加貼中文標簽,在標簽上明確的信息可讓人了解葡萄酒的“身世”。據寧波檢驗檢疫局有關專家介紹,進口葡萄酒中文背標必須明確品名、原料與輔料、儲存條件、類型、原產國、酒精度、凈含量等,必要時還應標明保質期、葡萄采摘年份、產品等級、產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