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幾個法國名莊酒?智利三大酒莊是哪三家?原瓶裝酒是在哪里灌裝的?統統不知道?那么就等著“挨蒙”吧。
近兩年來,進口葡萄酒發展迅猛,與此相伴的是各類酒莊、酒窖、專營店等在深圳遍地開花,來自全球的葡萄酒在此匯集,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法國酒、美國酒、西班牙酒、智利酒、澳洲酒…… 這些包裝精美的紅酒,讓人感到幾乎在環游世界。
且慢,當你在這陌生的葡萄酒世界中尋找新奇的時候,這個行業中潛藏的陷阱,或許早已在不遠處等著你了。日前,一位在進口葡萄酒行業從業10余年的紀先生向本報爆料了一系列“潛規則”。
“原產地”作假賣高價
“原產地”一直是進口葡萄酒的一大賣點。因為跟價格掛鉤,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酒莊對于葡萄酒的價值影響巨大。然而,由于消費者缺乏葡萄酒知識,國家也無相關準則,不少進口酒代理商在原產地上做起了“手腳”。
紀先生告訴記者:“本來一瓶只值30元的酒,如果將酒標上的產地改成法國波爾多產區,這樣一來,可以賣到數百元,而且還特別暢銷。因為法國波爾多產區名牌酒多,名氣大,容易賣高價,銷得好。”
紀先生說,其實,決定葡萄酒價值的,并不僅僅是出產的國家,同一個國家內,不同產區、不同年份的酒價值各異,也各有特色;而諸如法國、美國、澳大利亞、智利等葡萄酒出口大國,也均有各自的優質產區。
他建議:消費者在購買較為昂貴的酒時,只要對銷售商索取海關通關碼進行查驗,通常都能找出破綻。此外,由于瓶塞造假相對困難,對比酒標和酒瓶的瓶塞是否吻合,也是拒絕被忽悠的一個好辦法。
原瓶進口也藏“貓膩”
現在一些商家喜歡打“原瓶裝進口”的概念,正規的做法是,葡萄酒從采摘、釀造到灌裝都應該是在原地產完成的,自然保持了進口葡萄酒原有的高品質,絕對物有所值。事實真是如此嗎?
“原瓶進口是一個復雜的概念。”紀先生介紹說,目前國內所謂的“原瓶進口”,其實包含3種模式:一是莊園酒,這種酒必須用莊園自己的葡萄釀造并在莊園灌裝;二是莊園灌裝原瓶進口,表示這種酒在莊園出產并灌裝;三是普通原瓶進口,只要求在我國關外灌裝,而不強求在原產地。而這第三種原瓶進口,正是最大的貓膩所在。
紀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算上原酒和瓶裝酒的稅差、工人和酒瓶的成本等因素,酒商“關外境內”灌裝的成本降低幅度在20%~40%之間。
紀先生說:“事實上,大酒莊的好酒根本不會采用散裝出口,外地灌裝的方式,這么做的只有對成本特別敏感的小酒商。而葡萄酒對于保存和運輸都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如果運輸條件基本難以達到標準,從而對酒的質量造成損害。”
目前較難做假的只有酒塞,因為經過“洗標”,進口時原配的瓶塞不可更換,和新酒標一定不吻合。而國外瓶塞的廠家又不輕易接單訂做,至少5萬瓶起單。因此,瓶塞也是造假的一個門檻。
“天價葡萄酒”蒙你沒商量
一瓶成本價不過45元的進口葡萄酒,在國內市場就要賣300元以上。其中原由一是代理商渾水摸魚,牟取暴利;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缺乏對不同品牌、不同品質葡萄酒的分辨力。
紀先生說,國外100多元的酒到國內賣到幾千塊是很正常的事情,國外很多不知名小酒莊甚至小作坊的葡萄酒,在國內也能賣到大品牌的價格,像拉菲的副牌,在國內就直接當拉菲的價格賣。此外,一瓶普通葡萄酒從法國出口到中國只要3歐元,再加上50%的關稅,也才45元,而到了零售市場上就賣300元~400元
“進口葡萄酒市場的混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必然。”紀先生認為,國內葡萄酒市場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并不成熟,所以國家還沒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這一市場。雖然有些地方成立酒類行業協會,但是協會畢竟不是政府部門,并沒有法律效力,對企業沒有管理權力,根本無法解決當前國內進口葡萄酒市場的紛亂局勢。
編輯:編輯: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