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典型的紅酒老饕的投資之道。
2004年北島的《失敗之書》在國內(nèi)出版后,家在深圳的溫州商人趙景修,第二年春節(jié)就也按杰曼的方式花不到20000元,買了6瓶法國白馬莊1993年的紅葡萄酒。
到2010年春節(jié),幫老趙存酒的酒窖老板告訴他,當時在國內(nèi)的市價是4500到4800元一瓶,僅僅過了一年,今年春節(jié)時,這6瓶酒的價格已經(jīng)漲到40000元左右了。3月15日,老趙告訴記者:“我們溫州人在歐洲做生意的特別多,他們帶回了喝紅酒的習(xí)慣;而作為一個北島的崇拜者,我確實是從他的書中第一次了解到紅酒投資;至于選擇白馬莊的酒則更偶然——美國電影《杯酒人生》中那瓶被倒在紙杯里喝掉的,就是1961年的白馬莊,它后來還在一部香港電影《龍鳳斗》里被劉德華和鄭秀文偷了一回。電影里說它的價格是60000港元。”
盡管曾經(jīng)的文藝青年老趙自嘲把北島作品當成投資指南讀,屬于“斯文掃地”。但這一點也不影響紅酒成為一種越來越熱的投資工具。雖然更多的消費者還只是在媒體還只是從媒介上,看到大批珍藏佳釀被運至香港,但是已有大批的買家撲了上去。
資料顯示,2010年各個拍賣行在葡萄酒業(yè)務(wù)上都是標志性的一年:佳士得全球名酒銷售總額突破7100萬美元;蘇富比突破8800萬美元,其中一半買家來自亞洲;紐約Zachy的葡萄酒拍賣在香港也獲得了5660萬美元的成績。2010年春拍中,香港蘇富比洋酒拍賣共推出919件拍品,創(chuàng)下逾5600萬港元的總成交額,遠超估價,拍品100%全數(shù)拍出。其中的精品香檳王唐培里儂“至尊粉紅香檳”以133萬港元成交,刷新單一香檳拍品世界拍賣紀錄。Acker Merrall & Condit紅酒拍賣公司,在香港舉行的“帝王窖藏”專拍中,總成交額逾1.5億港元,并刷新多項世界拍賣紀錄,打破亞洲名酒拍賣會歷來成交總額的最高紀錄,成為全球名酒拍賣史上成交總額第二高的拍賣會。眾多拍賣品中,來自瑪歌堡莊主私人酒窖珍藏的360瓶佳釀,以逾146萬港元成交,破該酒莊的紀錄。
內(nèi)地市場同樣大踏步邁進。2009年5月,北京保利也在春拍中敲響國內(nèi)紅酒拍賣第一槌,三場“珍藏佳釀——法國名莊葡萄酒擷英”成交率一直在90%以上,成交金額也在1000萬元左右。同年的第四屆廣東國際酒飲博覽會,單支名貴紅酒拍賣的最高金額為200萬元;2010年3月,18款世界頂級紅酒首次登上成都的拍賣舞臺。
對增量巨大的中國內(nèi)地消費者來說,拉菲是法國名酒的一個標桿和代名詞。倫敦國際葡萄酒交易所(liv-ex)的研究報告顯示,一箱12瓶1982年拉菲在1999年的交易價格為2613英鎊,2009年已經(jīng)漲至2.5萬英鎊,10年的增長率高達857%,成為歷史同期英國市場投資回報最好的商品,超過了英國股市表現(xiàn)最好的英美煙草(增長率454%),也超過了黃金(增長率297%)。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1982年的拉菲在1983年進行的首次公開銷售,也就是所謂期酒交易時,一箱的售價僅為255英鎊,這也就意味著不到20年的時間,同樣一瓶酒的價格上漲了100倍。
如果僅就投資而言,葡萄酒毫無疑問是去年最佳的投資領(lǐng)域之一。作為業(yè)內(nèi)的投資標桿,liv-ex發(fā)布的“l(fā)iv-ex佳釀投資指數(shù)”上升了42%,這其中中國買家的需求功不可沒。liv-ex上述研究報告指出,在21世紀的頭十年,“l(fā)iv-ex佳釀投資指數(shù)”的增長率高達178.3%,超過了股票、藝術(shù)品和大部分國家的房產(chǎn)。
“唐英年就曾說過,這些年來,給他帶來最大收益的就是葡萄酒投資。”3月12日,深圳夏桑園酒業(yè)貿(mào)易公司董事總經(jīng)理董淑林告訴記者,“在所有主要的投資工具中,葡萄酒的回報可能僅次于石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