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洋奶粉一樣,洋葡萄酒正在大肆侵吞國產葡萄酒的份額,中國葡萄酒業“急”了。近日,中國酒業協會向商務部提交申請,要求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葡萄酒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有酒業營銷專家表示擔憂,稱此舉可能會提高國人消費葡萄酒的成本,“雙反”申訴成功后增收的懲罰性關稅或致進口葡萄酒的價格上漲,最終還是要國內消費者承擔這一后果。
市場:進口紅酒搶灘兇猛 國產葡萄酒業承壓
中國葡萄酒企業正遭受到來自歐盟進口葡萄酒的強大沖擊。通過國產葡萄酒巨頭這兩年的業績報表可見一斑。張裕今年公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其上半年總營收為30.13億元,同比跌2.51%,凈利潤同比僅微漲5.04%,是5年來張裕凈利潤增幅最低值。長城葡萄酒2011年銷量有2.1%的跌幅。王朝2011年營收下跌10%,凈利潤暴跌97%。
煙臺張裕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酒協和商務部曾經來過公司進行多輪調研,這件事情是根據調研情況,國家決策部門綜合進行判斷后而進行的。作為國產葡萄酒企業來講,確實看到目前國內進口葡萄酒的一些亂象,國家在這方面如果有一定舉措,肯定對整個國產葡萄酒產業有利。如果市場在公平競爭的框架下形成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是某些出口葡萄酒企業確實有國家補貼,上升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就不太合適了,企業也會覺得不公平,不在一個起跑線上。
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秘書長陳泳表示,十分贊成中國酒協的這個行為,我國葡萄酒產業已成規模,國家對葡萄酒企業并無相關補貼,國產葡萄酒生產成本高,利潤低,歐盟若對其葡萄酒企業進行補貼,這樣對國產葡萄酒企業就非常不公平,必須遏制這種行為。
就此次“雙反”申訴能否成功的問題,陳泳表示,國內已有其他行業申訴歐盟反傾銷成功的案例,不過,即使該申訴成功,接下來的國產葡萄酒的發展還是要靠企業的規劃,企業應該要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身。
某國內知名葡萄酒進口商稱,“雙反”事件可能會影響公司采購工作,但目前對其銷售影響并未顯現,如有影響也要等到1~2年后才能出現。
影響:“雙反”難改國內 葡萄酒市場格局
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營銷委員會主任李唐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國加入WTO十周年,葡萄酒降稅九年之際,中國能使用WTO的游戲規則來維護本國企業的權益,此舉本身是一種進步。
“反傾銷是我們的權利,但是時機并不成熟。”李唐稱,2004年,我國才降低對進口葡萄酒的關稅,據了解,2004年之前,全國進口葡萄酒是50萬千升/年,人均消費紅酒最高限額是0.15升/年,現在人均增至0.3升/年,而世界人均消費水平是7.5升/年,是我國的25倍,在歐盟一些國家現在人均消費紅酒為15升/年~30升/年,因此相對于傳統的葡萄酒市場和消費國家來講,中國市場對于葡萄酒出口國來講,還是一個小市場,中國現在做反傾銷舉動并不能改變相關格局。
目前,國內現行的紅酒標準剛剛和國際接軌,如果現在采取反傾銷的方式,很多優秀的葡萄酒就會被阻止在國門外,反而會影響本國葡萄酒文化的發展,以及本國人民葡萄酒品鑒素質的提升。據了解,目前進入中國市場的90%的進口葡萄酒都是初級產品,質優的葡萄酒因為國人的品鑒水平有限還未被廣泛接觸。更嚴重的是,“雙反”會提高國人消費葡萄酒的成本,“雙反”之后,申訴成功、增收懲罰性關稅,一系列的關稅摩擦使得進口葡萄酒的價格上漲,最終還是要國內消費者承擔這一后果。
業界觀點:應對散裝進口酒 啟動反侵銷調查
李唐介紹,近年來,進口葡萄酒在中國增長速度很快,進口瓶裝葡萄酒從2004年的0.4萬升到2011年的26萬升,上漲了60倍。但是,歐盟的有些酒賣給中國人的價格比本國人的還要高,同時也有一些中國酒商為了逃避關稅故意低報交易價格。目前,中國酒協掌握的申訴證據還未公開,不好做評斷,如果僅是一個企業或者是一個酒莊起訴的話,對整個行業格局影響并不會大。李唐建議,應該對散裝葡萄酒做反傾銷調查,因為國內目前沒有技術,也沒有機制對散裝葡萄酒進行估價,散裝葡萄酒入關價格更容易低報。
據李唐介紹,國內釀酒用的葡萄樹齡短,大多是5年,國際公認的優質葡萄酒釀造樹齡是30~50年,這在中國幾乎找不到。“目前,國內葡萄酒行正處在一個探索階段”,李唐如是說。
食品營銷專家朱丹蓬表示,“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促使了此次雙反行為”。朱丹蓬稱,原來國產葡萄酒就有低價格、低附加值、低品牌、低質量、低檔次等“五低”之稱,雖然近幾年有了較大程度的發展,但是國產葡萄酒質量依舊不高,沒有性價比,多數是中低檔產品。歐洲有些葡萄酒在當地售價是1歐元,促銷時價格會更低,“如果這些中低檔酒進入中國,將對中國葡萄酒產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朱丹蓬說,“高檔進口葡萄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國內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所以應該允許它們進入中國”。
編輯:編輯: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