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擴張一定能帶來理想的效益嗎?我們9年來一直不斷努力,力求市場份額提升的同時,效益也能較好地體現;但從實際情況看,盡
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管市場速度發展很快,但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這是國內某知名啤酒品牌旗下的北方一公司銷售經理的無奈。
目前,由于市場需求的不斷上升,各大啤酒品牌的擴張速度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但由于啤酒的區域性很強,品牌相對較多,行政管理手段不健全等因素導致競爭秩序不規范。因此,企業如何在嚴峻的形勢下創新經營管理手段,開拓新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啤酒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從1996年開始,青島啤酒花5年時間進行了大規模的產能擴張,收購了48家啤酒企業。但由于選擇收購標的時不謹慎,大規模并購企業后,帶來的是規模不景氣;于是從2001年開始,公司進入了長達5年馬拉松式的內部整合之路,放緩了擴張速度。也正是在整合的過程中,青島啤酒充分認識到如何最大的利用產能,做到在不增資的情況下,使公司的單位產出率大幅提高。2006年,青島啤酒以高達224.73億元人民幣的品牌價值蟬聯中國500強最具價值品牌中啤酒品牌第一位。青島啤酒2006年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6.5%和43.1%。
放緩速度,并不意味放棄效益,從青島啤酒的相關數據可見一斑。
2004年,深圳金威千升酒利潤額高達428元,是全國水平的6倍;2005年,其千升酒利潤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金威效益一直處于全國前列,盡管其沒有轟轟烈烈的擴張速度,但卻保持了行業第一的發展速度。“我仍然覺得,金威的高速只是我們做強戰略的一個副產品;循環經濟及相關配套制度的確立,才是我們最大的收獲。”深圳金威啤酒集團董事長葉旭全這番話耐人回味。金威也正是在這種不以高速成長為直接目標的良好心態下才得以穩健成長。
如今的市場競爭不單是產品、品牌、營銷手段的競爭,更是企業“內功”的競爭,企業應該更多地追求穩步發展,實事求是地發展,才能又好又快地發展,即“可控地發展”。
“圈地擴張”無可厚非,也是做強做大的必行之路,但圈地后如何“精耕細作”,保護好已有的市場使之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更為關鍵。
我國啤酒行業集中度較低是事實,通過加速擴張和圈地提升行業集中度是有效手段之一。但是行業的集中度不僅僅是靠速度來完成的,沒有了效益的速度怎敢輕言“核心競爭力”? 畢竟“丟下芝麻揀谷子”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做法。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中國酒業新聞網。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