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偏遠山區的陜西旬陽縣沙陽、赤巖兩鄉鎮農民素有種植甘蔗、釀制甘蔗酒的傳統工藝,因水土好,技術成熟,經驗豐富,當地群眾釀制的甘蔗酒度數高,口感好。在毗鄰的安康市,湖北省竹山縣一帶久負盛名,但一直是一家一戶的作坊式生產,沒有形成集約經營規模效應。新年伊始,山區群眾期盼政府扶持,企業投資建廠,延長產業鏈條,把甘蔗酒做成當地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旬陽縣沙陽鄉水磨村甘蔗種植戶陳德政說:種甘蔗、做甘蔗酒每畝可收入兩千多塊錢,比種糧、比種烤煙效益都好得多。我們水磨水土好,溫差大,做的甘蔗酒大多都是50多度,酒香味道純正,好酒一點不愁賣。我家靠生產甘蔗酒供兩個兒子讀大學都畢業工作了。如果有政府扶持,企業投資建廠,把產業做大。農民致富就有希望了。
旬陽縣沙陽鄉鄉長劉勝利表示,如果有企業建廠,他們就動員群眾把沙陽建成甘蔗生產專業鄉鎮。他說:“赤巖甜稈酒是赤巖農民多年經營的傳統產業,深受旬陽城鄉居民歡迎。如果政府加大投入,企業辦廠支持,可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升級,把沙陽鄉建成甜稈酒生產專業鄉鎮,農民收入將大幅提高。我鄉現有人口6100百人,土地17000千畝,若用80%的土地種植甜稈,僅此一項可使我鄉農民人均收入年凈增3000余元。是實現農民收入翻番目標的希望所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