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開始,進口葡萄酒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陡然加速,世界各地的酒商幾乎都匆匆搭上去往東方的航班,希望從那里找到新的機遇和財富。個中原因并不復雜,在全球葡萄酒市場趨于穩定的背景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驅動全球酒類產品消費量增長的重要動力。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為28.6萬千升,進口總值超過79億元。
進口葡萄酒不僅來了,而且很快與中國消費者一見鐘情,彼時,進口葡萄酒在很多人眼里就等同于身份和品位,雖然說不清新世界與舊世界的差別何在,也不去講究菜品與酒種的搭配,但僅是那張寫滿洋文的標簽,便足以給人帶來莫大的精神愉悅,與雪碧勾兌一下便爽快干杯,那正是進口葡萄酒與中國市場充滿激情的“蜜月”縮影。
然而,不和諧音很快便接踵而至。由于缺乏相關的質量等級鑒評手段和品牌意識,進口葡萄酒市場亂象漸生,廣東省酒類專賣管理局副局長朱思旭將之歸納為以次充好、知識產權和非原裝進口三個方面。首先,部分進口葡萄酒在產品標識上做文章,用質量等級較低的產品冒充優質產品;此外,還有部分非原瓶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進口葡萄酒,經國內灌裝后便堂而皇之以“原瓶進口”自居,而“港澳一游”的造假、售假方式尤其令人防不勝防,簡單來說,就是在內地生產的假冒產品,經不法渠道流入香港、澳門等地,很多消費者由于鑒別能力不足,習慣性地認為在香港、澳門買到的葡萄酒安全可靠,大批購買,無意間成為假冒進口葡萄酒的受害者。
上述種種消極現象的不斷累加,令中國消費者對進口葡萄酒的信任度不斷降低,一部分消費者甚至用懷疑的眼光打量著它,有些人談“拉菲”而色變,有些人在商超中對百元以下的進口葡萄酒心存疑竇,寧可錯過性價比出眾的產品,也不愿惹假酒上身。
幾年的“蜜月”期,令進口葡萄酒與中國市場親密地結合到一起,但現實中的種種困惑卻成為影響其“感情”的危險因素。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編輯: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