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說:“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法國人說:“結婚猶如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這種對婚姻的描述,正如當下如火如荼的進口葡萄酒市場,面對進口酒市場的“圍城”,不也是外面的人想進來,里面的人想出去嗎?
郭海冰是山東濟南的一位葡萄酒代理商,在此之前做公務出國業務,2009年底進入進口葡萄酒這個圈子。兩年多的時間,他看著許多人進進出出。他說,自己很幸運堅持了下來,并且做得還不錯。他告訴《華夏酒報》記者:“最近,有很多比我涉足葡萄酒領域早些的朋友一直找我,想將自己的手里的貨甚至店面都轉讓給我。”
“圍城”內外
近幾年,一提到進口葡萄酒市場,人們總會套以“繁榮”這個詞,加上各種各樣漂亮的數據,再輔以看得到的世界各大葡萄酒產區在中國市場的頻繁推廣動作,一批批消費者的忠實追隨,進口葡萄酒的“黃金時代”就這樣被打造了出來。
除了進口葡萄酒市場的“繁榮”現象以外,信息的不對稱所產生的豐厚利潤也是吸引眾多人士趨之若鶩的原因。所以,在大量的傳統經銷商迅速加入進口葡萄酒行列的同時,很多相關行業甚至是“外行人”也開始涉足這個行業。
河南省希諾德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祝曉琳曾向《華夏酒報》記者介紹:“從事進口葡萄酒領域的人,多數屬于實踐型,許多有著留學背景或國外生活、工作的經歷,接觸和品嘗進口葡萄酒的機會較多,因此便涉足這一行業,如富隆酒窖的老板曾留學加拿大,楓桐莊園的老板曾留學法國。”
武漢葡萄酒商覃偲偲是半年前進入這個行業的,代理一個法國品牌。他也是因為以前在一家加拿大投資的酒類交易網站下工作,喜歡葡萄酒,對葡萄酒有一定的了解,后來覺得行業還不錯,有點銷售渠道就開始做了。
就這樣,在進口葡萄酒的“圍城”中,城外的人覺得前景很好,有金可掘,便紛紛進入,只有在里邊的人才真正感覺到生意難做。正如覃偲偲所言:“真正進來之后才發現,現實和想象還是有差距的。在國內,葡萄酒的主要消費群體是企事業單位,即使是高收入的白領都也很難驅動他們經常消費葡萄酒。普通消費者對好的葡萄酒缺乏消費體驗,對白領來說基本也是這樣。他們寧愿花300多元錢買盒巧克力,也不太會去買一瓶200多元的葡萄酒,推動他們買葡萄酒的主要因素都是過節時送禮和臨時性的消費,并且在國內的企事業單位,目前的主力消費還是白酒。”
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方面是由于消費氛圍還未真正建立起來,另一方面則是進口葡萄酒市場開始遇冷。據濟南當地的一家媒體報道,近期濟南已有多家酒莊或酒窖關門。就在春節前不久,位于濟南東部的一家酒窖就關了門。除此之外,位于濟南和平路,主營羅曼尼·康帝的貴族名酒莊也于近期關了店,而位于千佛山路的納帕酒行也已人去店空,大門緊閉。
這種現象并不是個例,在國內很多城市都普遍存在,業內溫州酒商破產、廣東酒商名莊酒滯銷的消息不絕于耳。而在過去幾年里,在中國葡萄酒市場紅極一時、身價以每年30%的漲幅不斷上漲的拉菲,最近卻成為進口葡萄酒的領跌品牌。倫敦國際葡萄酒交易所的數據顯示,拉菲已經成為波爾多一級酒莊中表現最差的產品,價格自2011年3月以來平均下跌8%,在過去的10個月中下跌15%。在前100名的熱銷葡萄酒中,有95%都是法國波爾多的,它們的價格在2011年6月到12月間平均下跌了22.5%。
大家不禁要問,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進口葡萄酒,特別是高檔葡萄酒的暫時“失落”?
拉菲效應
在2011年10月香港蘇富比舉行的“珍稀佳釀”拍賣會上,拉菲拿出來拍賣的大概有300多瓶,最后有五六十瓶居然流拍。這在過去是從來沒有過的現象。眾所周知,拍賣行是高端葡萄酒的一個主要兌現渠道,從2009年以來,蘇富比、佳士得的珍藏葡萄酒拍賣從未流拍過,伴隨著各地市場拉菲的降價,“拉菲神話”破滅了。
一位投資人這樣形容這一沖擊,“拉菲神話”破滅的是整個葡萄酒投資的信心。也有人認為,這個現象意味著進口葡萄酒“寒冬”的到來。
“拉菲現象就像中國的股票市場,起伏是基本規律,這幾年價格的一路上揚更多是人為炒作的因素,它在本土本國沒有值得大幅漲價的理由,但中國市場對‘拉菲’一詞的超負荷使用和冒用,使得消費者已經逐漸對其真偽和品質產生懷疑,降價只是時間問題。”祝曉琳這樣看待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