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葡萄酒市場繁榮發展的背后,低端葡萄酒充斥市場的現象屢改不變。不少酒商對于一批價格超過80元每支的葡萄酒會選擇少進貨甚至不進貨。而對那些價格在25元甚至更低的價格區間的葡萄酒則選擇加厚包裝追求更高的利潤,最終使得消費者在終端只能買到低端的葡萄酒。
近期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國內終端市場上銷量最大的單支葡萄酒價格區間:KA賣場光瓶單支的價格區間在38-58元;酒類連鎖店帶包裝單支的價格區間在85-158元。酒商為了順應消費需求充量,不得不選擇這個價位段的葡萄酒。而如果從終端渠道倒推回去計算,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終端市場熱銷的葡萄酒多為低端產品。
在KA賣場,假定該支葡萄酒為48元每支,渠道為三個層級,即廠方、一級批發商、終端、消費者,商超渠道終端一般加價率為25-45%,即供終端價為33.6元,一級批發商順加30%,即該支葡萄酒每支25.8元。
現以法國葡萄酒來做比較,假設進口1歐元的級別最低的日常餐酒,兌人民幣匯率為9,其中加保險費,運費,綜合稅再加清關等費用共順加85%,即該1歐元的葡萄酒國內一級經銷商的價格為每支16.65元。可見國內零售價48元每支的葡萄酒,其品質相當于1歐元的葡萄酒。
所以國內酒商為了順應市場,而無法考慮酒的品質。不過可喜的是,由于去年底法國酒大面積漲價,再加上國內競爭激烈,價格戰越打越殘酷,已經有進口商因為低價位酒利潤薄,選擇了少進貨低端產品,并開始調整產品結構,豐富高端產品線。
筆者認為,酒商可以根據市場變化對低價位進口葡萄酒做戰術性補倉和快速銷售,賺一把快錢,但是,如果因此就把低端酒作為長期戰略來經營,將難以依靠低價酒微薄的利潤來建立團隊和培養消費者,更難以適應消費者越來越挑剔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