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是近幾年我國葡萄酒市場的年均增速。
數字的背后,是我國葡萄酒行業蓬勃發展的場景。
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葡萄酒市場每年的銷售規模高達600—800億元,成為國民經濟中重要的朝陽產業。業內預計2013年我國葡萄酒產業市場零售規模有望達900億元。2011年,我國的葡萄酒消費量近16億箱,超越英國,躋身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但是,在600億葡萄酒產業的背后是,進口葡萄酒攻城略地,國產葡萄酒處境尷尬。
外資品牌步步逼近
據記者了解,雖然目前我國葡萄酒市場蓬勃發展,但仍處在起步發展階段,還存在諸多影響行業發展的問題和難題。主要是人均消費量不高、進口葡萄酒大量進入擠壓國產葡萄酒以及假冒問題嚴重等。
近日在上海舉行的葡萄酒及烈酒商貿展上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預測,2011年至2015年中國葡萄酒消費量還將進一步提升54.25%,到2015年,中國人每年平均消費的葡萄酒將達1.9公升。
據悉,目前人均消費葡萄酒約0.38升,其中城鎮人均消費約0.7升,這一數字與世界人均6升多的消費量還有很大的差距,這意味著我國實現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知名企業管理和投融資咨詢專家況杰認為,第一,中國市場本身對紅酒的需求量非常大,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在提高,再加上中國傳統上有飲酒的習慣,紅酒又非常適合于市場,特別是年輕的白領。從銷售量來看,國產紅酒占很大份額,從銷售額來看外資占的多。一般來說外資品牌,或者是進口的紅酒價格也都比較貴。
目前,國產品牌葡萄酒一般價格低廉,適宜中低檔消費,大多在超市、零售店出售。而進口葡萄酒一般價格昂貴,屬于高檔消費,多數在酒吧、高檔餐廳出售。
另外,隨著進口葡萄酒的攻城略地,國產葡萄酒處境尷尬。
據中國海關和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我國葡萄酒的進口量已經占到國產葡萄酒產量的34%,占據葡萄酒市場份額的25%。而自2006年以來,進口葡萄酒對中國市場的沖擊日益明顯,連續多年保持15%—20%的增長,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前沿消費市場甚至達到30%以上的增長速度。
資料顯示,過去五年,國產的葡萄酒占據著國內市場90%的份額,但是因為進口葡萄酒不斷地涌入,所以國產葡萄酒的份額已經被進口品牌瓜分了將近1/4左右的市場,而且預計未來五年進口葡萄酒所占的市場份額還會不斷地擴大,將會占據40%左右。
幾年前,沿海發達省份廣東還是國產葡萄酒的天下,但現在市場卻逐漸被進口葡萄酒占領。
業內人士估計,2011年,部分國產一線葡萄酒品牌在廣東的銷量較之頂峰時期下滑近一半。一些二三線品牌,已經逐漸淡出廣東市場。
“究其原因,一是進口葡萄酒打壓厲害,營銷思想和手段先進,同時葡萄酒畢竟是舶來品,大多數有‘崇洋媚外’的心理,同品質的進口葡萄酒哪怕價格高出許多也好賣;二是國產葡萄酒市場越來越難做,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三是行業造假現象嚴重,擾亂了這個行業的正常發展。”湖南一家國產葡萄酒經銷商王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進口葡萄酒的咄咄逼人不僅表現在進口量的大幅上升,而且開始在國內投資建設葡萄園。
近日,有外國媒體報道稱,以生產LV包聞名世界的法國奢侈品巨頭路易·威登集團旗下的酩悅軒尼詩將在中國云南山區投資一個占地30公頃的葡萄園,在當地釀制紅酒,并預計將在四五年內出產首批優質紅酒。
除了路易·威登集團,近年一些外資公司其實都在紛紛布局我國的中國紅酒產業鏈。最近,全國政協委員孫德漢提出了外國葡萄酒正在中國實施傾銷的觀點,并非危言聳聽。
國產企業走出去借力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我國國產葡萄酒遇到諸多問題,但發展前景發展依然不容小覷。只要國產葡萄酒產業不斷提升質量,在一線市場上與進口品牌全面抗衡,從而不斷提升競爭力。隨著國內消費者對葡萄酒消費能力的加強和對葡萄酒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國內葡萄酒企業的發展將迎來歷史機遇。
廣東省酒類專賣管理局副局長、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會長朱思旭認為,國內葡萄酒消費以后將會逐步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國產葡萄酒大有機遇。中國將成為世界葡萄酒,至少是亞洲的葡萄酒中心,這個時間應該是在2020年前后。
朱思旭分析說,中產階層在沿海地區已經形成,像廣東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有足夠的葡萄酒消費能力。此外,80后的年輕一代已經形成了喝葡萄酒的文化潮流,還有人民幣升值、關稅下調等等諸多因素,整個大環境給中國成為亞洲葡萄酒中心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條件。實際上,國產葡萄酒一直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振興國產葡萄酒產業。
據記者了解,國內葡萄酒企業也開始積極應對,在不斷提升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的同時。在銷售渠道上,本土品牌結合自身實際向國際大品牌學習,如開設展示廳、專賣店、專柜以及面對面的顧問式服務等。同時從2008年到2011年,中國企業及個人就斥巨資在法國、智利、美國、加拿大等地收購了近十個酒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