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整個啤酒行業效益提升,使得全行業掀起一股產能擴建的熱潮。今年以來,一些啤酒企業特別是重點骨干企業新上項目較多,所建項目產品方案基本雷同,全行業產能過剩愈發明顯。業內人士預測,目前我國啤酒總產能已經超過5000萬千升,而今年中國啤酒市場總銷量最多能達到4000萬千升。種種跡象表明,整個行業出現了巨大的產能“泡沫”。
我國啤酒行業產能明顯過剩已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我們看到還有無數企業和資金前赴后繼地投身到這個巨大的“泡沫”中:一些企業在上馬新項目、一些企業在擴建項目。隨著越來越多的“泡沫”的泛起,讓人們愈加看不懂這個市場了。
現在有的企業動輒就說自己產能達到了多少萬千升,但其真實產量可能與實際產能相差甚遠;有的企業產能雖然不大,卻在市場足以滿足實際需求。盡管我國已經連續幾年成為世界啤酒銷量第一的大國,但是在分析中國啤酒市場供需關系時,單單依據產能是沒有意義的。
整合、擴張、收購,這些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熱門字眼,近幾年在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啤酒行業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從我國啤酒行業現狀看,行業發展還或多或少地帶有盲目性。一些企業在擴建、新建項目之初,都會做一些市場可行性分析,有些是委托咨詢機構,有些則是企業自己調研,分析結果肯定是可行的,市場有缺口,才使得資金流向某些地區。而實際上,一些企業的市場分析結果大多數都是某某地區啤酒市場有多大。可行性分析大多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專業立場。在此“泡沫”的市場需求的誘惑和驅動下,許多企業尤其是一些大企業盲目地擴建規模或是新建項目,力求通過規模戰取得行業集中度的提高。
如此產能“泡沫”能泡出什么?行業人士不免擔憂。從近年來啤酒行業的惡性競爭看,不能不說與“泡沫”有關。一方面,一些企業迫于市場壓力、生存壓力,會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引發新一輪的洗牌;另一方面,為了能夠使產能與產量和銷量協調統一,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一些企業不得不采取違背行業道德和國家法律法規的手段與競爭對手拼殺,經過混亂的市場競爭后,出現了市場更加混亂,行業利潤微薄,品牌形象降低,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差等結果。
同時,隨著競爭的加劇,那些苦苦掙扎的小企業會無孔不入,企業所在地政府為了所謂的地方經濟發展,也會采取花樣繁多的地方保護,加劇了行業競爭,影響了我國啤酒行業的健康發展。
產能過剩不但導致了競爭的加劇,也給企業自身帶來了經營管理上的壓力。企業疲于進行市場拓展,而無暇顧及技術創新和營銷手段創新,大多存在“怎么快怎么來”的思想,久而久之,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并沒有創建起來,最終導致我國整個啤酒行業無法走出“啤酒大國,品牌小國”的怪圈。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