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奧運金股》 欄目收到一位江西讀者來信“點題”,詢問頭頂奧運光環的燕京啤酒為何最近在二級市場表現疲軟。 帶著這位讀者的疑問,本刊采訪了公司董秘劉翔宇和相關行業研究員。
借勢奧運提升國際形象 據公司介紹,成立于1980 年的燕京啤酒不僅在北京市場占據了85%的份額,而且它還從1999 年開始進行全國性的擴張, 目前擁有北京、廣西、福建、湖北、內蒙五大強勢區域。 現在已經發展成為除華潤啤酒、青島啤酒之外的中國第三大啤酒集團,擁有燕京、漓泉、惠泉、雪鹿四大品牌和22 家啤酒廠,年產能約為450萬千升。
隨著消費升級,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且增長最快的啤酒市場。
公司對《紅周刊》記者表示,為把握這一巨大商機,燕京啤酒以2008 北京奧運會贊助商的身份,首先圍繞綠色奧運打造綠色飲品, 展開差異化競爭;其次,與央視等主流媒體合作開展“燕京啤酒奧運社區行”等公益宣傳活動;再次,贊助北京女排,投身奧運會場館建設,在奧運會期間將為運動員村、 媒體村等場館提供燕京啤酒。 與此同時,燕京還在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營銷, 如燕京漓泉開展的“千人團迎奧運”活動、燕京惠泉冠名的“2007年獅王爭霸賽”等。
雖然北京奧組委還與百威和青島簽訂了贊助商協議,有投資者因此認為燕京啤酒的贊助效果尚待觀察,但多家券商研究員都給予了較高評價。 高華證券預計燕京啤酒將成為啤酒行業里北京奧運會最大的受益者,2006~2009 年的盈利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1%。 興業證券也認為,奧運將是燕京啤酒銷量和品牌影響力突破的轉折點,逐步與青島啤酒相抗衡,并把銷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產能擴張應對競爭目前國內三大啤酒巨頭總計占到38%的市場份額。 像前兩大巨頭一樣,燕京近年來在外埠的攻城略地從來沒有停止過。
但快速擴張的風險不容忽視,怎樣促進控股企業盡快形成合力?公司對《紅周刊》表示,他們專門成立了外埠企業管理公司,根據“擇優而進、優勢互補、管理克隆、品牌整合、市場共融”的方針,對控股企業實行統一管理,同時設立財務審計機構,加強對控股子公司的監督。
公司的 “十一五” 規劃是:到2010 年, 啤酒產銷量達 500 萬千升,進入世界前八強。 如果實現這一目標,公司未來三年必須增加約200萬噸的產能, 需要30~40億元的資金投入。 雖然過去3年,公司每年的資本開支都在8~10億元左右,已經超出了運營現金流的水平,但公司相關人士表示,現金流方面沒有壓力。
關于外界對啤酒原材料漲價的擔憂,公司表示,漲價前公司采購的大麥可以支撐到今年4 季度, 今年的毛利率不會受到嚴重沖擊。 他還表示公司未來會從擴大大麥的采購地、優化生產工藝等方面來消化上漲因素。 另外,公司還將通過加強基礎管理來提高產品的噸酒收入水平和盈利, 從而消化大麥價格不穩定因素。 從目前生產經營情況看,公司凈利呈現增長態勢。
暫無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計劃 外資啤酒企業覬覦中國市場已久,目前為止,在中國前十大啤酒企業中已有8 家為外資所收購或與外資建立了合作關系,而燕京是僅有的2家沒有外資背景的啤酒企業之一。
去年以來, 市場先后傳出燕京啤酒與比利時英博啤酒和荷蘭喜力啤酒的聯姻意向,但公司向《紅周刊》記者否認了上述傳聞。
公司有關人士還特地致函 《紅周刊》,聲明個別媒體報道公司與英博、喜力等公司進行定向增發等股權合作事宜,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公司目前暫無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計劃。同時公司董事會也從未研究過任何定向增發方案。
專家點評
穩健經營 亦步亦趨
燕京啤酒當年的并購不像青島啤酒那樣瘋狂,也就無須在失控的陰影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相對而言,公司的經營比較穩健,但也失去了拼死一搏以執牛耳的戰略機遇。
青島啤酒在渡過整合難關后,業績快速提升,2006 年銷售收入116.77億元,噸酒價格2572 元,凈利潤增長43.1%, 燕京啤酒相應的數據是61.22億元、1839元和11.1%,兩家公司的總市值分別為355 億元和 152 億元,可見資本市場給予兩只股票的不同定位是有根據的。
從整體看, 啤酒行業競爭激烈,利潤提升空間遠較白酒、 葡萄酒為小, 燕京啤酒目前超過40 倍的市盈率已經不低。 預計未來該股的股市表現, 將會與該公司的現實表現一樣,同屬行業(板塊)第一陣營,對龍頭老大亦步亦趨,但是偏弱那么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