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發展”成為了葡萄酒行業關鍵詞,國產葡萄酒和進口葡萄酒比翼齊飛,繁榮了中國葡萄酒市場。進口葡萄酒市場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份額進一步擴大,而面對競爭,國產葡萄酒的產量和質量雙雙得到了提升。隨著電子交易、期酒交易等新興葡萄酒投資方式的推廣,葡萄酒市場的需求日益趨旺。
國產葡萄酒量質齊升
據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月—11月,全國葡萄酒產量為104.11萬千升,同比增長13.93%。其中第一季度葡萄酒產量為24.89萬千升,同比增長25.7%,第二季度葡萄酒產量為25.21萬千升,同比增長16.44%;第三季度葡萄酒產量為30.2萬千升,同比增長17.93%。
按照國家統計局規定,自2011年起,規模以上企業的界定標準發生變化:由此前“年主營業收入達到500萬元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標準提高至“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標準改變后,納入國家統計范圍的行業企業數量有所下降,由2010年的248家降為175家。
企業數量減少而葡萄酒產量不斷增加,說明國產葡萄酒銷量保持了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市場葡萄酒的總體消費量持續上升。但受進口酒沖擊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銷量出現下滑,國產葡萄酒的發展遇到了實實在在的挑戰。
與此同時,國產葡萄酒雖然一直飽受質量質疑,但在多項評比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提升了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信心。
2011年9月7日,在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獎上,賀蘭晴雪葡萄酒獲得了10英鎊以上級波爾多風格紅葡萄酒的國際大獎,擊敗了來自阿根廷、美國、法國波爾多等世界著名產區的葡萄酒。
2011年12月14日晚在北京舉行的一場盲品會上,寧夏產區的葡萄酒,經過5名中國專家和5名法國專家組成的評審團評比,勝過法國的波爾多產區葡萄酒,引起了轟動。
近年來,雖然昌黎產區個別企業造假及公海灌裝進口葡萄酒事件對國內葡萄酒市場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國產葡萄酒品質不斷提升,尤其是張裕、長城等名優企業和賀蘭晴雪、山西怡園等中小酒莊生產的葡萄酒都已頗受消費者信賴。
國內葡萄酒海外并購熱
我國葡萄酒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對進口葡萄酒的需求日益增長,為此不少國產葡萄酒企業抓住時機,采取跨國作戰直接到國外收購酒莊。與此同時,歐美酒業葡萄產量過剩,不少酒莊因缺少銷售渠道,加之受歐債危機影響有意轉手。因此,2011年,葡萄酒行業掀起了一股跨國并購酒莊的熱潮。
2011年2月11日,中糧集團以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位于波爾多的維奧莊園,通過國外酒莊提高了品牌國際知名度,保證了國內葡萄酒的市場供應量。
僅僅一個月后,TESIRO通靈珠寶CEO沈東軍在北京宣布,作為個人投資他已完成對法國樂朗酒莊的全面收購,樂朗葡萄酒將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此外,姚明、趙薇等影視名人也紛紛收購國外酒莊或利用國外的葡萄釀酒,跨國并購隊伍進一步擴大。
產區邁入快速發展期
伴隨著葡萄酒行業的快速發展,葡萄酒產區也紛紛進入加速發展期,產區內產業品牌化、集約化發展,競爭力、行業監管水平不斷提高,各葡萄酒產區通過舉辦具有產區特色和國際知名度的酒節、推介會活動,產區的品牌影響力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大幅提高。
賀蘭山東麓是國內外公認的釀酒葡萄最佳產區之一,也是我國釀酒葡萄“原產地保護區”之一。2011年9月12日,“2011中國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節招商項目簽約儀式”在寧夏銀川舉行,18個項目落地,投資總額達22.8億元,涉及葡萄苗圃繁育、葡萄種植、酒莊酒堡建設、葡萄酒加工等多個領域,再一次印證了國產葡萄酒產區的吸引力。
2011年9月23日至26日,第五屆國際葡萄酒節在山東煙臺舉辦,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的政府機構、中介組織和葡萄酒領域相關企業參加了本次葡萄酒節,吸引參展30萬人次,很好地宣傳了煙臺乃至中國葡萄酒的產區發展,開啟了中國葡萄酒面向世界的窗口,展現了中國葡萄酒的自信。
葡萄酒企業開發大西部
產區的快速發展引領了企業基地建設大幕的拉開,由于東部葡萄酒產區已基本被各大葡萄酒生產企業瓜分完畢,各葡萄酒企業開始轉向西部地區開拓基地。
自2005年起,以張裕為首的中國葡萄酒企業率先吹響了“西進”號角,把目光聚焦在葡萄種植歷史悠久的新疆、寧夏、陜西等地,大規模建設優質釀酒葡萄生產基地。
2011年,張裕等企業再次在新疆、寧夏等地開拓并發展葡萄酒基地,從國外引進了適宜釀制高檔干紅、干白的赤霞珠、梅鹿輒、蛇龍珠、品麗珠、霞多麗、雷司令等無病毒種苗,大面積推廣栽培,西部地區正逐步衍生出了在干旱地區利用荒漠進行綠色生態葡萄種植加工的基地,這類優質企業在當地實行保護價格收購葡萄等措施,在促進企業基地的發展的同時,也對當地的農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葡萄酒投資熱風起云涌
由于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知時間尚短,葡萄酒在國內只作為快速消費品在市場上銷售,未能像法國等葡萄酒強國發展葡萄酒相關投資業務。近年來,隨著個人紅酒貸款業務、中國期酒交易所的開展,葡萄酒作為投資品的價值開始顯現。
2011年9月,中糧君頂酒莊與中國銀行聯合推出個人紅酒貸款業務,為高端客戶推出差異化融資服務產品,旨在為高端客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增值服務,滿足高端客戶多樣化的投資需求,是中國葡萄酒行業與金融行業戰略合作的又一創新模式,同時還有利于挖掘葡萄酒收藏的需求,充分挖掘國內高端葡萄酒產品的潛在市場空間。
同月,中國期酒交易所開盤交易,拉菲古堡2006年年份酒、瑪歌紅亭和53度五星貴州茅臺三個期酒品種采用期貨的套利模式正式開展交易,葡萄酒業成為新的期貨品種。
2011年,亞洲第一家紅酒交易中心——上海紅酒交易中心開業,建立了投資級紅酒保稅價交易市場,應用先進的電子交易系統使紅酒交易投資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便利,提高交易效率和價格透明度。
與此同時,一些葡萄酒投資商也已經跨出國門,一些具有法國名酒莊貿易資源的機構或個人在國外發起組建紅酒基金,2011年8月22日,中國首只紅酒期權私募基金——鼎紅基金獲批。據了解,該基金由北京鼎紅樽享紅酒投資管理中心管理運作,資金規模為10億人民幣,主要投資于法國波爾多和勃艮第兩個葡萄酒主產區的列級酒莊,投資標的中60%為現貨,40%為期貨。
國內葡萄酒投資熱在2011年進一步升溫,葡萄酒投資品的特性正在吸引高端消費者的關注。
進口葡萄酒市場快速升溫
2011年,隨著葡萄酒知識的進一步普及,進口葡萄酒再次延續了在中國市場的快速增長態勢。
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11年1月—11月,我國葡萄酒的進口量為32.5萬千升,同比增長30.9%,進口金額達12.65億美元,同比增長88.3%,而同期出口葡萄酒僅僅0.1663萬千升,同比增長23.8%;出口金額達2115.07萬美元,同比增長52.5%。2011年中國已經成為法國波爾多產區的最大進口國,也成為智利出口葡萄酒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
從進口產品來看,由于對非法灌裝的擔憂和對國外食品安全的信賴,原瓶葡萄酒和酒莊酒開始成為銷售的主流,2011年前三季度,來自法國的原瓶進口葡萄酒已達8.2萬千升,此數據接近其它所有國家和地區進口量總和。
但是進口酒的快速增長同樣也出現了一些虛火。一方面,2011年“公海灌裝拉菲”新聞的爆出,使消費者對進口葡萄酒產生不信賴,轉而消費國產葡萄酒,而部分企業葡萄酒項目的盲目上馬,致使企業資金鏈斷裂,最終退出市場;名莊酒價格的一路高漲使消費者對其價值產生了質疑。
國產葡萄酒“與狼共舞”
進口葡萄酒的高增長對國產酒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由于葡萄酒市場需求增長、葡萄酒投資利潤高等原因,部分白酒經銷商開始跨界接觸葡萄酒,尤其是法國波爾多等受消費者歡迎的進口葡萄酒。渠道商的進入改變了進口酒在傳統渠道銷售難的局面。
目前,進口葡萄酒優勢已越來越大。一方面,據透露,相關部門正著手解決通關效率低、商品抽檢等困擾進口葡萄酒的問題,未來政策或將進一步放開。另一方面,按照WTO相關規定,我國對部分國家和地區的進口葡萄酒施行免關稅。
2011年,進口葡萄酒增速進一步加快,雖然短期內國產葡萄酒市場份額占比仍然較高,但隨著進口葡萄酒市場的擴大,國外品牌增長速度可能會超過國內品牌。因此,國內葡萄酒企業要謀變,應通過優化渠道、提高質量、開拓市場、節能減排等手段有效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盈利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