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位匿名的中國買家在國外的紅酒拍賣會上用23.2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一瓶1869年拉菲堡,這個價格刷新了福布斯家族花15.64萬美元買下1787年拉菲堡的記錄;還有中國投資者出價7萬美元,購買了一箱剛剛上市的2009年拉菲葡萄酒,而早前一箱2009年拉菲價格僅在1.8萬美元左右。中國葡萄酒交易一時火爆異常。
在葡萄酒交易方面,世界上知名度最大的莫過于位于英國的倫敦國際葡萄酒交易所(Liv-ex),它為買賣雙方提供了一個信息透明、往來暢通的交易平臺。相比之下,中國作為酒類消費大國,在公開、權威的酒類交易平臺建設方面,卻步伐緩慢。這兩年,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交易所”,但背后的問題不少。
筆者注意到,在一些期酒交易所的網站上,以千元計算的高檔白酒被分成很多小份額,投資者只要以幾十元的價格就可以購進一股,這種低門檻的投資交易模式使得一些高檔白酒的價格甚至超過了現貨,人為炒作的痕跡很明顯。
可見,建立一個公開公正的平臺,對遏制酒類交易過熱十分必要。筆者了解到,經有關方面批準,上海已經成立了幾個酒類交易中心。從它們的操作方式看,一些做法或規定或許能為熱衷酒品交易的消費者和投資者提供參考。
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總裁李雯峰介紹說,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是由上海市政府批準設立的國際酒類公共交易平臺,其目的不僅是一個酒品交易平臺,也希望能充當酒文化的傳播者,引導消費者、收藏者更多地關注酒品本身,發掘酒的內在價值和背后文化。
據了解,為預防酒類投資中的“虛火”,交易中心強調自己是“獨立第三方”,不參與酒品的任何交易,保證平臺的公正性。同時,交易的酒品采取源頭發行形式,以確保酒品真實性;交易中心還與銀行緊密合作,提高投資者及消費者資金的安全性。
在葡萄酒專業交易方面,上海葡萄酒交易中心也已低調運行了9個月。作為亞洲第一家紅酒交易平臺,交易中心從成立之初就明確了信息透明、交易安全的操作原則。交易中心市場部總監王佳琪表示,“我們鼓勵投資和消費,但決不鼓勵炒作行為”。
據悉,上海紅酒交易中心不做任何份額交易、不用杠桿、不收取保證金,且每瓶酒都有實貨予以對應。“錢不放在我們的口袋里,每一瓶酒都有對應的現貨,投資者和消費者可以打消顧慮”,王佳琪解釋說,紅酒交易平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臺主要用處是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價格透明度,而客戶的交易資金通過銀行等機構進行第三方監管。
此外,交易中心還與上海外高橋集團合作設立了專業酒窖,從而為交易貨品的安全性和產品質量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