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的博士研究生,正當意氣風發、躊躇滿志之時,卻選擇回到了這個養育過他的小城——大冶,回到了這個曾經幫助過他的公司--勁牌;
他,是70后,伴隨著中國社會體制轉型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渴望成功,渴望自我價值的實現,促使他成為一個勤奮的追夢人;
他,也是2010年全球7位國際食品科技聯合會“青年科學家獎”的獲得者之一,在南非開普敦舉行的第十五屆世界食品科技大會上,還受邀就《真菌對植物應激的研究及利用真菌應激植物種子開發新型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課題進行了公開學術報告。在這樣一個業內世界級著名專家云集的學術研討會上,他用自信幽默的演講、睿智沉穩的答辯,獲得了同行業專家與學者的肯定。
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勁牌公司保健酒產品研發部經理馮聲寶。
這個“青年科學家”的背后,有著怎樣的追夢故事?他是怎樣一個人?帶著疑問,我們走進了馮聲寶的世界。
山窩里飛出“金鳳凰”
也許,正應了那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幼時的馮聲寶,嘗盡了困苦貧窮的生活:父母務農,家里兄弟姐妹8人;大哥是殘疾人,大嫂又早早去世,留下4個子女。跟所有貧窮家庭一樣,吃飽穿暖已是不易,為緩解家庭壓力,孩子都會早早走進社會。然而,這個家庭卻很奇怪,父母任其子女自由選擇未來,只要想讀書,就一定會供。六七個孩子同時上學,這對于一個普通的務農家庭來說負擔極重。
即使在這種艱苦條件下,馮聲寶仍懷著一顆求知好學之心,憧憬著未來,希望通過努力學習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讀書很刻苦。”他只是用簡單六個字一語帶過。請相信,這絕非易事。當城里的孩子還在一邊玩著游戲、吃著冰棍享受學生生活時,馮聲寶卻在貧困的壓力下,忍饑挨餓,點燭苦讀。
1992年,當他考入大冶一中開始高中生涯時,幸運之神降臨了。勁牌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憑借其優異的成績,他成為早期勁牌助學金的受益者,高中三年,每月都能享受到50元的助學補貼。“那時,50元還算是一筆比較大的數字,我都很省,每個月還能存一部分呢。”似乎對于自己在那個階段還能存錢,有股自豪感,他孩子般的笑了。那也是他第一次真正與勁牌結緣的日子,當時只是心懷感激,又有誰能料到十八年后,他會加盟那個曾經幫助過他的企業。
之后,就如所有勵志故事一樣,憑著一股沖勁,憑著刻苦研讀,他順利考入上海水產大學(現上海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大學生活是多彩的,但對于他來說,卻是單調的,他的心已被“學習”全部占據。直至畢業留在上海工作,他才真正看清楚了這個曾經被憧憬過的大都市。然而,這時,他卻有了更高的追求——出國留學。除了與當時出國熱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更多的是對知識的無限追求。
在學習與等待過程中,他先后服務過三家公司,均是從事的技術研發工作,在實際工作中,他越發覺得專業知識的匱乏,對高新技術的追求與渴望,已成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與勁牌的第二次親密接觸,也發生在那段時間。當時,勁牌曾在上海參股一家投資公司,機緣巧合之下,與馮聲寶建立了聯系,相互間不時還會進行技術交流。此時,他已從一個受助者,變成了義務顧問的角色。也正是那時,偶爾間的聯系,為其后來加入勁牌打下了基礎。
2004年7月,馮聲寶終于飛到了大洋彼岸,進入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開始了他博士研究生生涯,并認識了對他以后科學探索之路產生重要影響的導師——化學系教授黃德建。
五年,是一個節點。在五年的研究生日子里,除了學到更多更新的專業知識與專業理論外,更讓他明白了,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做人做事道理。在馮聲寶看來,終日沉浸于技術研發、技術攻關的單調生活,是如此充實、如此豐富。也正是這個時候,他在黃教授的指導下,開始了真菌對植物應激的課題研究,為其后來成功獲得國際學術榮譽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年,也是一個起點。這段日子里,馮聲寶始終與勁牌保持著聯系,還通過牽線搭橋,讓勁牌同其導師黃教授在技術研究方面建立了交流與合作,并最終促成了馮聲寶加入公司。“其實,我一直知道,自己始終是要回國的。除了家鄉情結外,國內的發展機遇與勁牌的廣闊平臺也深深吸引了我。”
如今,在勁牌工作一段日子的馮聲寶,已適應了這邊的生活節奏,帶領著保健酒產品研發部這個新團隊,努力向前奮斗著。
拒絕浮躁 低調做人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背景下,人們變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盲目,也越來越急功近利。
“作為一名合格的研發人員,在勤奮刻苦的前提下,必須要摒棄浮躁心理,實事求是,開闊視野。這樣才不至于不懂裝懂,坐井觀天。”談到這里,一直溫和的馮聲寶,突然一臉嚴肅。
對于回到國內一切皆適應的他,僅在這一點有些許不滿。不滿于對某些技術項目不經調查研究就鋪天蓋地的冠以“國際第一”、“國際首創”等夸張用語;不滿于某些只知其表,就夸夸其談的所謂專家;不滿于把某些小小的改變,無限放大,將無說成有。在他眼里,技術人員的一言一行應該是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經得起推敲的。在某些時候,他又是“偏執”的,只要是對于專業有利的,就一定會直言不諱、堅持到底。
談及他的研發項目,馮聲寶一改先前的內斂,滔滔不絕起來。“自然界中,植物生長容易受到譬如病蟲害、干旱等外部環境的影響,而這種時候植物會在受傷部位產生一種植物抗毒素以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這種植物抗毒素就是我們的研究對象。”其實,真菌對植物應激及利用真菌應激植物種子開發新型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課題,是一項非常具有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的研究項目。目前,國際上對植物抗毒素應用方面的研究還非常有限,通過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未來可以制造出天然產物,以幫助植物抵御外界影響,同時,還可以增加植物本身的附加值,并利用這種植物開發新型的功能性食品。
“2005年,在黃教授的啟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發下,我開始了這個項目研究,每年都會有一個大四的本科生來協助。經過了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在成功與失敗間徘徊,有時我們都失去信心,甚至想過放棄,花費了那么多時間、那么多精力,卻看不到結果,心里很焦急。”也許,只有密切關注該項目進展的黃教授才知道,馮聲寶投入了多少心血進去,一年365天至少有350天是在實驗室里度過的。“其實,那些中國的留學生都是這樣過來的,技術人員一旦投入到研究中去,都會有段顛倒晝夜的日子,不僅僅是我一個人這樣。”他謙虛道。
在不懈地堅持與努力下,課題研究終于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論文發表后,包括著名的英國路透社等十多家國際媒體還進行了專門報道。”他還特意把那篇報道保留了下來,這也是他為數不多的“高調”行為。
“這次得獎最高興的是黃教授,他還將我的獲獎信息在系里進行了通告,很可愛。”眼前仿佛出現了黃教授當時的興奮之情,馮聲寶調皮地笑了笑。
當談及獲獎感言,馮聲寶笑稱由于未及時參會,獎牌到現在還沒領到,有沒有倒無所謂。采訪中,他認真的將自己與行業專家的合影,一張張的進行了詳細介紹,盡管受專業限制我一個都不認識,但看他如數家寶的神情,也跟著激動起來。
也許,在他眼里,獎項的結果遠遠不如去參會聽取同行專家的學術報告來得重要,而南非行最大的收獲是認識了一些行業的頂尖專家,并相互間建立了聯系,這也為以后的學術溝通與交流埋下了伏筆。
生有涯而學無涯
在馮聲寶的字典里,永遠記著這句話:學無止境。“看的越多,讀的越多,與行業專家交流的越多,就越發現自己不懂的越多,知識結構與別人還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要說自己有什么的優點,真的想不到,但要說到缺點,卻是一籮筐。其實,博士學位只是代表目前我在某個研究方面略有優勢,但并不代表在各個專業都很懂。”因此,作為博士研究生的他,總不喜歡人家稱他為馮博士,更習慣于別人直呼其名。
在學習方面,他始終不放松,每晚睡前都要看會書,并規定自己每天必須研讀專業學術書籍。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團隊內的每一個成員,每月必須研讀一篇英文學術論文或報告,并在部門固定培訓日里交流心得體會。
此“規定”一下來,年輕的技術人員紛紛叫苦連天,其他部門人員都對其報以同情,暗自慶幸不屬于保健酒產品研發部。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三個月過去了,部門人員發現,不僅自己的英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還學習到了許多新的專業知識、專業理論,視野得到了開拓,關鍵在于,作為一名技術人員應具備的學術素養也得到了提升,團隊內充滿了主動學習、樂于學習的歡快氛圍。
隨和、嚴謹、幽默、睿智,是身邊同事對他的評價,表面上看似矛盾,但在其身上卻得到了完美體現。工作中,他雖是部門經理,但不端架子,與部門同仁朋友般相處;在遇到別人工作失誤里,也不一味指責,而是細心給予幫助,每份提交上來的報告,他都會仔細查證,秉承了技術人員的嚴謹作風;生活中,他風趣幽默,喜歡跟同事開玩笑,還特別關注年輕人的個人生活,樂于牽線搭橋做紅娘;他也是睿智的、思維敏捷的,每每閱讀一篇新的學術論文,總能與工作實際進行聯系。
“現在,總覺得時間不夠,每天有很多文字工作需要處理,這也是我感到很無奈的地方,我希望能有更多時間呆在實驗室里。不僅僅是作為一名技術研發人員,需要學習專業知識,同時,作為一名管理者,還需要學習管理方面的知識。”他坦言,目前工作壓力很大,給自己的目標,是在五年到十年內讓公司產品研發水平與國際一流跨國公司看齊,讓處于第一、二代保健食品階段的勁牌,成為中國第三代保健食品研發的先驅。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自己以外,整個團隊也需要有一個質的飛躍與提升。首當其沖的,就是需要轉變部門人員的工作態度與工作方法,摒棄不求上進、得過且過的思想,變被動為主動。其次,就是部門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這就需要持續的學習。此時,馮聲寶抬起了頭,視線凝視于遠方,表情堅定而凝重。
不知不覺中,采訪已近尾聲,雖然窗外天氣仍悶熱,但愉快的交談氛圍讓我忘卻了開始的一絲緊張與浮躁。一個閃耀著“青年科學家”光環的博士形象,漸漸在我眼中,立體化、生動化,而榮譽的光環卻在慢慢淡化。